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推进碳减排工作的相关情况。 “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市场机制建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了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 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
东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业内认为,依托能源互联网进行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将是其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 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单一的产业结构,让老工业基地的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如今,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尝试采用能源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理念,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是未来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然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为电力系统带来严峻的挑战,将改变电力系...
曾因较高弃风率而被限制新增风电的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地区,正在迎来新一轮风电大基地建设高潮。 三北地区拥有中国80%的风电资源,十年前就涌现出了多个风电大基地,但这些基地随后几年里却因为高弃风率成了风电行业的反面案例。如今三北地区再次掀起大风电基地建设高潮,让业内人士担忧会重蹈覆辙。 因为电网必须实时平衡,因电网消纳能力不足而被迫放弃的风电,称为“弃风”。2015年前后,三北地区的风电大基地由于外送通道短缺、当地消纳不足,弃风率达到峰值,平均弃风率超过20%,部分地...
专家指出,在目前的价格下,储能参与深度调峰尚不具备经济性,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能否打开深度调峰市场,还要看储能自身成本下降程度和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 伴随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足问题已凸显,而作为“充电宝”,储能设施正涉足深度调峰市场。 近日,华中能源监管局发布《江西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暂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暂行)》,对深度调峰交易、启停调峰交易的市场化竞价规则进行了规定,同时明确发电机组可建设适当规模的储能设备,联合调峰。
火电设备产量在发电设备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73.2%降至2020上半年的49.4%。水电、风电设备产量比重分别由2016年的7.6%和16.3%增至今年上半年的21.2%和28.1%,核电设备产量比重近几年在1.3%到5.3%之间变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近日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发展情况及形势展望》(以下简称《展望》)显示,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生产完成4754.62万千瓦(按发电机计),同比增长18.9%。其中,水电机组1009.2...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涉及七个方面的23项任务中,《通知》明确列出三项与电价有关的举措:继续执行降价5%政策;完成输配电价核定,落实燃煤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业内专家表示,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中电力成本通常占比较高,降低该成本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而激活市场活力是降低成本的唯一“良方”。 多举措促降用电成本 2019年3月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指出,优...